科學防治小麥黃花葉病
關于“科學防治小麥黃花葉病”,你了解多少呢?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“科學防治小麥黃花葉病”的知識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。

小麥黃花葉病是由禾谷多黏菌傳播引起的病毒病,病菌在土壤中生存、積累、傳播,并通過機械耕作向周邊田塊擴散,小麥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寄主。麥苗3葉1心期前易受害,發病適宜溫度為8~15℃,溫度升高到 15℃以上時病株進入隱癥狀態。一般在2月底3月初開始顯癥,3月底溫度升高到15℃以上時隱癥。病株心葉先出現黃綠相間的條斑,以后葉片逐漸變黃壞死,嚴重時死苗。輕病株葉片褪綠發黃,葉片上黃綠相間的條紋界限不明顯,類似根系受漬導致葉片發黃的癥狀。小麥發生黃花葉病,只要病株率不高,病株僅表現花葉癥狀,一般產量損失不大;黃化嚴重的麥田死苗率高,產量損失大。
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,目前鹽都區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品種中,鄭麥9023、揚輻麥2號、寧麥7號、寧麥9號等較抗病,調查中發病田塊種植的品種都是揚麥系列感病品種。對發生小麥黃花葉病的老病區,建議今年秋播時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,或種植大麥、油菜,減輕發病。目前已經發病的麥田,近期可施適量速效氮肥,促進病苗快速恢復生長。為避免肥料一次性施用造成植株基部節間快速伸長而倒伏,可分2次施,第一次每畝施尿素4~5公斤,第二次每畝施尿素5~8公斤。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麥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,整治好內外溝系,降低田間濕度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發生。
以上就是種植信息網針對“科學防治小麥黃花葉病”整理的一些知識。